灌漿料地基處理方法全概括![]() 灌漿料地基處理方法全概括 武漢灌漿料,武漢壓漿料廠家--武漢磊固實業有限公司 灌漿料一般是指特種水泥中主要成分由強親水礦物組成,同時具有明顯的膨脹和自流性兩種特性的灌漿材料。一般情況下灌漿料具有以下工程地質特征。 (1)灌漿料的顏色有灰白、灰綠色、灰色等,粉體細膩,滑動感強。 (2)主要在二階或以上階地、山前盆地、丘陵邊緣地帶等地勢相對平緩的地段施工。 (3)常見需要修補或施工淺層滑坡、地裂,新開挖后易發生坍塌。 (4)自然條件下,多呈硬塑或堅硬狀態,遇水易軟化。 (5)裂隙發育,常見光滑面或擦痕,裂隙中常填充灰色。 (6)建筑物開裂多發生在干旱季節,隨氣候變化張開或閉合。 在工程建設中,由于灌漿料會因含水量的變化而發生膨脹或收縮變形,特別是地基中膨脹土的厚度不一,均勻性不一,不同部位膨脹應力和產生的膨脹收縮應變不同,不同部位處的含水率變化及建筑物基底壓力不均勻等,都會導致地基土不均勻隆起或下陷,使建筑物墻體產生裂縫,使地(路)面發生開裂、隆起、下陷等破壞,對建設工程危害極大。 灌漿料地基的處理應根據地基土的脹縮等級和性能特點,膨脹土的埋深、厚度,氣候條件,場地的工程、水文地質情況,建筑物的結構類型,上部荷載等諸多因素,盡量消除或減緩膨脹土的不良特性,保持膨脹土工程特性的相對穩定性,改良灌漿料的本身性質以克服其濕敏感性,通過改變基礎形式、埋置深度等幾種有效途徑。結合施工經驗、現場條件及當地資源分布狀況進行綜合評定,因地制宜確定安全經濟、合理可行的方案。有針對性地選擇一種或幾種方法綜合處理灌漿料地基,處理方法如下。 樁基礎 采用樁基礎可使地基的持力層穿透灌漿料坐落在穩定土層上;小高層及高層建筑由于上部結構傳遞的荷載較大,采用條形基礎、獨立基礎、整體筏形基礎時地基承載力不能滿足要求,一般情況下小高層及高層建筑在非灌漿料地基上也大多采用樁基礎。 換填法 換填法通常用于多層建筑,換填厚度通過變形計算確定,一般應大于大氣影響層深度,用非膨脹性換填材料換填膨脹土,如粘性土、砂土、灰土和砂礫石等,消除或減小地基脹縮變形,從根本上消除基土脹縮的不良特性。施工工藝簡單,材料來源廣,采用人工或機械將基礎下部一定深度范圍內的灌漿料挖掉,然后分層攤鋪、碾壓非膨脹性換填材料,嚴格控制填料的含水量、干密度、攤鋪厚度、碾壓機械的質量、碾壓遍數,可以滿足多層建筑的地基承載力,同時采取一些輔助排水措施,能從根本上徹底消除灌漿料的危害,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處理方法。 墊層法 墊層法通常用于1~3層的低層建筑,上部結構荷載相對小。與換填法施工工序基本相同,鋪設每邊寬出基礎250mm以上,300~600mm厚砂墊層、砂石墊層可以減小地基脹縮變形和調節膨脹土地基沉降量,具有一定的補償功能,抑制膨脹土脹縮變形產生的危害,砂墊層同時還可防止地下水通過毛細作用上升,避免地基遭受濕脹作用的影響。 04 土質改良法 常規做法是在灌漿料中摻入一定比例(具體摻量由試驗確定,通常5%左右)的石灰、水泥和粉煤灰等固化材料或其他化學固化劑,通過一系列的物理、化學反應,改變灌漿料中礦物成分的組成結構,降低或消除灌漿料的脹縮特性,同時還能顯著提高粉體的強度、穩定性。也可采用壓力灌漿法,利用灌漿料中自然存在的大量裂隙,通過鉆孔或安裝帶孔管道的方式,用壓力灌漿機械將配制成一定濃度的膠凝材料或固化劑漿液壓入土中,使土體與膠凝材料或固化劑漿液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從而達到膨脹土改性、固結,消除或抑制其膨脹性的目的。 結構防治措施 需要灌漿料的建筑結構應優先選用全框架結構;用沉降縫把房屋分成單獨的單元以增加房屋的剛度和強度;基礎采用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或獨立柱基,基礎埋深不小于1.0m,盡量放置在大氣影響深度以下;采用磚混結構時,應每層設置圈梁、構造柱,門窗洞口兩側設置構造柱、上部采用鋼筋混凝土過梁,砌體結構采用實心磚,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0;設置外廊時應采用懸挑結構。 其他防治措施 (1)散水面層宜采用混凝土,厚度80~100mm,坡度3%~5%。 (2)散水墊層宜采用灰土或三合土,厚度150~300mm。 (3)散水寬度1.20m以上,外邊緣應超出基槽300mm。 (4)散水伸縮縫間距為3.0m,與水落管錯開,縫內應及時用柔性防水材料封填嚴密,防止雨水滲入。 (5)散水應在室內地面做好后立即開始施工。 (6)地下管溝、檢查井應做好防滲漏措施或采用鋼筋混凝土制作,基礎下部應設置150?mm灰土墊層。 (7)基坑回填不得采用原土,需摻入石灰改良或采用非膨脹土。 (8)施工時應采取防水、防雨措施,嚴禁基坑浸水。武漢灌漿料廠家
|